2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2020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记者了解到,2020年我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13位跃居第8位,增速全省第一,人均水平摆脱了全省末位;财政收入超越两个地市,跃居全省第1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全省第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特色产业体系展开布局,发展动能加快转换,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实施,“水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加速形成;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从数据上来看,2020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3亿元、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亿元、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65元、15107元,分别增长3.7%和6.6%,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过去一年,我市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牢牢把住疫情输入、处置、卫生、舆论“四道关口”,构筑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通过坚持患者、专家、资源、救治“四集中”和“人物同防”,我市始终处于低风险区,万人感染率为0.018,与省内有病例的市和周边8市相比均属最低。4批67名白衣勇士驰援湖北,基层社区工作者默默坚守,各级党员干部守土尽责,广大群众积极配合,以实际行动在伟大抗疫斗争中谱写了生动的菏泽篇章。
2020年,我市紧紧围绕“231”特色产业体系,坚持产业链、生态链、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新签约过亿元项目450个、总投资2660亿元。着力深化“人才+项目”引才模式,引进高端专家186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569人。同时,我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总抓手”,策划和引进建设一批造血型、税源型的支撑项目,2020年我市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169个、居全省首位,其中省重大项目21个,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
在复工复产中,我市坚持多措并举,出台53条“硬核”措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促进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增幅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由负转正、实现1.2%的增长、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6%、增幅居全省第1位。
2020年,我市坚持把重点产业突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凝心聚力加快构建“231”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核心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全面启动了菏泽现代医药港建设,“一港四园、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投资额、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135.4%、28.7%和18.3%。优势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启动“千企技改三年行动”,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58.2%、居全省第1位。新增“四上”企业1035家、增长21%。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强”产业完成投资增长3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73%、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超过100家。
2020年,我市始终坚持以让农民群众生活更美好为目标,全面推进“五个振兴”,让乡村更加干净整洁、充满温度、富有活力。农业不断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生猪生产加快恢复。新建高标准农田69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率超过50%,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家,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03个,新增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产品品牌3个,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个。乡村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实施危房改造8815户,完成改厕2.6万户,新改建农村公厕2424处,完成1490个村庄污水治理,农村主要街道实现亮化,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170公里。
2020年,我市积极实施规划布局提标、城建项目提速、城市品位提质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铁新城片区、万福河北片区、赵王河下游片区规划建设快速推进,“三带四环、四轴多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形成。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牡丹机场完成校飞试飞、即将通航,鲁南高铁加快建设,雄商高铁正式获批,新万福河航道通航在即,枣菏高速实现通车,建设5G基站2026个,实现5G网络主城区全覆盖。打通城市断头路12条,人民路与南外环互通立交建成通车。菏泽东站、菏泽汽车北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00辆。环堤公园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市区新建便民农贸市场10个,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在城市品质方面,我市深入推进“安置房建设攻坚年”活动,新建及货币化安置2.1万套,建成安置房8.5万套,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4个,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打造智慧物业59处。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集中开展5轮脱贫攻坚问题排查整改活动,顺利通过省脱贫攻坚验收。黄河滩区迁建取得历史性成就,迁建工程加快实施,14.7万滩区群众即将实现百年安居梦。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我市深入推进“四减四增”行动,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PM10浓度同比分别改善7%和11.6%,优良天数232天、同比增加50天,增幅居全省第1位。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基本完成,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居全省第1位。
风险化解扎实有效。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积极推动担保圈“破圈断链”,全市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5%、较年初回落2.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降幅全省第一。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5个、涉恶犯罪集团13个、涉恶犯罪团伙44个,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完成50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4%。就业方面,我市新增返乡创业就业7.2万人,领办兴办实体2.6万家,减免社会保险费15.5亿元,稳定岗位11.4万个。
教育卫生方面,新建、改扩建中小学92所、幼儿园147所,招聘补充教师4129人,全面完成基础教育控辍保学、消除大班额、整治配套园等“三个清零”。提升60处乡镇卫生院、800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招聘基层卫生技术专业人员463人。
社会保障方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9%和46%;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23%和62%。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中心35家、养老服务站101处。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免费两癌筛查117万人次,完成3.3万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创新推行医保关系跨县区转移接续“同城通办”“市内无异地”,居民和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住房公积金支取及贷款75.9亿元,为1.6万职工提供了住房资金保障。
2020年,我市以“重点工作攻坚年”和“政府效率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启动实施了“一业一证”改革,推行“2号公章”制度、试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现涉企许可事项100%容缺受理,在全省首创独立评审勘验、特定领域许可秒批等工作系统,审批环节减少40%,审批时限压减3/4。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机制不断优化,1.9万家企业、58家市直和驻菏涉企单位、731家县区直单位纳入服务平台,办结企业吹哨事项1.6万件。企业纾困帮扶深入开展,116个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