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上午,菏泽“十四五”规划纲要解读新闻发布会举办。会上对菏泽市“十三五”发展成就进行回顾,解读阐释菏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展示美好前景。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旧动能办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祥成,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刘志飞出席发布会。
孟祥成主任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突破发展后来居上、向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迈进的关键时期。
我市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经历前期研究、《基本思路》、《纲要框架》和《纲要草案》等4个阶段。市发展改革委成立工作专班,认真撰写、及时上报了我市承担的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组织相关部门完成24个市级重大研究课题;并起草了规划《基本思路》。后在此基础上经修改完善,形成了《纲要草案》。
规划编制中,市发展改革委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突破菏泽、后来居上”,深入谋划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任务、新路径、新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紧抓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共同富裕“牛鼻子”,深入谋划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重点突破,聚焦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平台,谋新谋细、谋实谋强;坚持开门编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把规划编制变成统一思想、集聚智慧、激发动力的过程。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二部分。主要总结成就、研判形势,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后来居上目标。经与省规划衔接,初步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5类21项指标。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三至十五部分。将市委《建议》确定的10项战略任务细化拓展为13项,增列了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平安菏泽3部分,主要是与省规划数字经济篇章相对应,具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是全力推进“重点产业”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突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菏泽模式”。三是全力推进“城市功能”突破,打造四省交界区域崭新城市。四是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提升菏泽美誉度和影响力。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六是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七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区域循环经济、内陆开放新高地。八是聚力完善信息网络,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九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十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十一是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生态菏泽。十二是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十三是强化重大风险化解,深入推进平安菏泽建设。
第三板块为总结,即第十六部分。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为夯实规划实施支撑,经多轮谋划论证,《纲要草案》设置了10个专栏,涵盖了科教创新、产业升级、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多个方面。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的指标体系与“十三五”相比有很多创新。“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展指标共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1项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置,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注重各项指标的指导性、精准性、可测性,力求充分体现“十四五”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菏泽发展的实际和特色。
《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十九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近期将印发。
刘志飞主任就我市“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十四五”规划中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上的设置回答了记者提问。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菏泽提出的“后来居上”殷切期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突破菏泽、后来居上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83.11亿元,跃居全省第8位,比2015年提高5个位次,年均增长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元,是2015年的1.41倍。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5G微基站、晶亿白石墨烯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新能源电机电池、镁合金轻质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一批产品初具规模,生物医药、高端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健康发展。
成功引进金丰农业、挺卫健康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外资项目,累计利用外资10.23亿美元。同时,培育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出口基地3个,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916家,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2184.4亿元,年均增长9%,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菏泽牡丹机场今年4月2日正式通航运营;鲁南高铁菏曲段、菏兰段加快建设,今年年底前建成通车;雄商高铁菏泽段正式获批,与鲁南高铁并行段18.4公里已开工建设;德上高速巨单段、菏宝高速、枣菏高速菏泽段建成通车,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洙水河实现通航,新万福河具备通航条件;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农村公路)达到27849.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15公里,“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加快形成。
积极推进“四减四增”行动,集中打好黑臭水体、生活垃圾和扬尘等污染治理“九场标志性战役”,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3条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35蒸吨以下锅炉全部淘汰。万福河景观带、赵王河下游湿地、东舜河生态修复等一批生态项目竣工投运。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建设扶贫车间、提供扶贫岗位,积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6.2万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达标退出,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扎实推进,28个村台社区全部开工建设、6个外迁社区搬迁入住,14.7万黄河滩区群众即将实现“百年安居梦”。
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网络服务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推进“一网办理、一次办好”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明确市、县区两级均可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137项,实现了“市、县区通办”和“市、县区同权”。
全市多层次社会事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80%左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学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9.2%和100%。文化领域亮点纷呈,医疗卫生得到加强,人均期望预期寿命达到80岁。
谋划实施好重大工程项目,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谋划,在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中,注重同步做好重大项目论证工作。市发改委会同各县区各部门,建立了“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储备了近千项重大工程项目。《规划纲要》在“231”特色产业、现代农业、重大交通、能源发展、水利安全、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纳入各类重大工程项目近3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