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2021五项指标增幅全省第1;2022建设1条高铁、6条高速、2条航道、4条国省道...

2022-02-08 15:53:37    编辑: 菏泽信息港     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2022年2月8日

菏泽市召开2021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菏泽信息港小编现场了解到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规上工业增加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体居民人均收入

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等五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

菏泽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宝玉对我市2021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作总体介绍: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后来居上目标,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聚力推进“四个突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体居民人均收入、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五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培育增长点、激发新动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不断提升。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7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居全省第3位

工业运行持续向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全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达72.7%。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居全省第3位;两年平均增长11.6%、居全省第2位。113个实施类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67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8%。

财政收入、社零、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增速继续保持领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亿元,增长19.3%、居全省第1位总量由去年的全省第11位上升到第9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16亿元,同比增长17%、居全省第1位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为23854元和16703元,同比分别增长9.7%和10.2%,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二、聚力推进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硬实力不断增强。全力打赢“重点产业突破年”主动仗,深入实施“链长制”,全市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全局性根本性变化。生物医药产业快速膨胀。现代医药港等“一港四园”新增产值过百亿、总量突破500亿元。现代医药港陆续进入收获期,累计签订项目40个、总投资130亿元,成为新的增长极。近岸蛋白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步长制药宣肺败毒颗粒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为抗疫中药“三方”之一,鄄城睿鹰医药产业园建成国际先进的全产业链柔性化智能制造共享平台。高端化工产业提质扩能。东明石化被列为山东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财务公司获批成立。旭阳集团总投资33亿元的尼龙66等6个产业链延伸项目加速建设。“三个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投资分别增长75.3%、46.4%。全市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2.9%。“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四新”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7%。鲁西南大数据中心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大唐5G微基站项目成为中国信科集团覆盖全国的5G网络运营总部。我市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9位、山东省第9位。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破,三农工作基础更加巩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历史性完成了滩区迁建这个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14.6万滩区群众圆了百年“安居梦”。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381个衔接资金项目开工建设。乡村产业更有活力。克服30年来最严重小麦条锈病和突破历史极值强降水不利影响,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个增长”,全年粮食总产157.54亿斤、居历史第2位。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1004家,营业收入增长36.4%。菏泽牡丹特色产业首次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城乡融合加快推进。12个乡镇新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0个重点镇形成“一镇一品”产业格局。“七改”工程持续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800公里,建制村通公交率达到93%。新建成美丽宜居乡村安置区122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2个,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乡村文化振兴成果丰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本实现全覆盖。

四、加快推进城市功能突破,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着力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重大交通设施实现决定性突破。牡丹机场正式通航,鲁南高铁菏泽段开通运营,菏泽人民盼望已久的“航空梦”“高铁梦”全部实现。新万福河航道一期工程试运行,千吨级货轮直达菏泽。日兰高速巨菏段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我市有了首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雄商高铁、阳新高速、郓城新河航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市区100项城建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市民文化中心建成投用。“五湖十河”水系实现贯通,整修雨污管网280余公里。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19个,建成棚改安置房12.7万套,新改扩建市区道路46条。城市品质内涵持续提升。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市区整治线杆线缆问题1176个、无物业管理家属院161个。完善城市道路管理制度,彻底解决了随意占用挖掘城市道路顽疾。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同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基本建成。

五、大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聚焦提升菏泽影响力,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政务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次办好”“一业一证”“市县同权”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等集成审批模式,涉企许可事项100%容缺受理,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83%,四批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全面落实到位。持续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受理“吹哨”事项按时办结率100%。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政府带头兑现承诺,全面完成政务失信案件清理。组建“菏泽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法律服务队”,为企业提供上门“法治体检”1.2万余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推行企业休眠制度,最大限度压减涉企处罚,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人文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把文化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塑造富有影响力、吸引力的特色人文品牌。按照“五化并举”新思路,把牡丹观赏、牡丹文化艺术、牡丹产业融为一体,创新举措高水平举办牡丹节会,面向全球举办“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中国牡丹 之都”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搭建了菏泽走向世界的“牡丹桥”。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释放。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以改革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鲁西新区成功获批,菏泽再次迎来了赶超发展的新的重大机遇。九大改革攻坚行动持续深化,创造了14项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创新经验,现代医药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等28项改革典型在全省推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顺利完成国企合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外部董事派驻实现全覆盖。15户市属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43.4%,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9.21%。“破圈断链”成效显著。综合运用司法重整、协商重组等方式,变单纯“输血”为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处置,高风险“担保圈”全部化解。睿鹰集团企业信用全面恢复,一举拿下国家第五批药品集采66亿元巨额订单,开创了菏泽药企进入国家第一方阵的先河。全市不良贷款率降到1.43%,较年初下降1.06个百分点。担保圈涉圈企业户数、担保链条数量压缩幅度均居全省第一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保税物流中心(B型)入驻企业108家,交易额居全省第2位,济铁物流园海关监管场站顺利通过验收,一批新平台新窗口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新载体。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568.2亿元、增长30.1%,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4.98亿美元、增长71.6%。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20家,跨境电商进出口19.4亿元、是2020年的86.7倍。

七、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用好“费力杠杆”,精准细致做好民生工作,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8%。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就业8.1万人。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1所,新增学位4.9万个,招聘教师4076名。深化健康菏泽建设,实现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看病就医报销“市域一体化”;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1544张;市立医院脑科院区等36个医疗项目竣工投用。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5万场,创新建设城市书房14座;我市运动员在十四届全运会勇夺3金2银4铜奖牌,创历史最好成绩。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牢牢守住了疫情防输入、不反弹的底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48微克每立方米,空气优良率达到63%;8个国控河流断面优良率达到87.5%。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深入推进,社会公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主要指标人均水平仍排全省靠后位置;重点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创新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依然偏弱,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民生短板还比较突出,等等。下步,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落实黄河国家战略,高水平推动菏泽鲁西新区建设,持续推进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四个突破”,倾情倾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现场问答

问题一:从指标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请问我市在推动投资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取得了哪些明显成效?

答: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15.8%,分别好于全国、全省10.9个和9.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为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提供了强力支撑。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以优质项目带动有效投资,高质量推进项目谋划招引和落地见效。一是积极争取省重点项目。2021年全市列入省级重点项目127个、总投资1971亿元,数量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二是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全过程推进、全方位对接、全天候服务”工作机制,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省级重点项目领导包保分工方案等,持续完善可视化督导服务平台。举办了4次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个数达320个、总投资2037亿元。2021年,113个实施类省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67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8%;100个市重点建设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是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先后多次赴国家、省对接机场、高铁和滩区迁建等前期工作,并为上述项目争取各类资金200多亿元,有力保障了牡丹机场、菏泽东站、鲁南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的建成投运。牵头完成了投资150多亿元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项菏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14.6万滩区群众实现了百年安居梦。这些重大工程有效发挥了基础设施在稳投资上的“定盘星”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全省第9位,一路“飙升”至全省前3位。四是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抢抓国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的有利机遇,积极做好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审核通过项目个数和资金需求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全年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1亿元、涉及项目139个。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12亿元。这些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事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项目建设,带动社会资本年度投资近千亿元。

下步,我们将聚焦扩需求“十大行动”,推动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七网”基础设施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统筹用好土地、能耗等优质要素资源以及专项债券等建设资金,抓推进、抓落地、抓投运,全力以赴扩投资、稳增长,夯实经济发展基本盘。

问题二刚才领导提到,我市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1,这应该是我市连续第三年保持这样的成绩,能否介绍一下,在优异成绩的背后,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2021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3.9亿元,同比增长19.3%,在前两年连续增幅全省第1的基础上,2021年增幅又居全省第1位;收入规模居全省第9位,比上年前进2个位次;税收收入完成218.6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居全省第1位;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 %,居全省前列。郓城县、巨野县、牡丹区、开发区4县区财政收入迈上3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加3个县区。上述成绩的取得,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全市各级全力推进财源建设的结果,也是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狠抓收入管理取得的成果。2021年,全市财政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做好“育财”文章,大力推进财源建设。

一是上下联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财源建设,把财源建设当做中心任务、长期任务和重点任务来抓,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财源建设工作。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支柱财源产业调研,帮助县区谋划打造特色支柱财源产业,提出“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的财源建设思路,被市委市政府纳入长期决策。二是减负促动。将实施减税降费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严格执行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2020年减免企业税费66.5亿元的基础上,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16.7亿元。三是扶持带动。支持重点企业化解“担保圈”风险,积极参与重点企业“破圈断链”。协调市级平台公司出资5亿多元,收购相关企业主债权和担保债权,及时化解了相关企业债务风险。支持重点镇建设与发展,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协调农业信贷担保资金10.3亿元,为重点镇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2021年,全市20个重点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43.4%,高于全市24.1个百分点。四是投资拉动。用足用好专项债券和直达资金,促进专项债券和直达资金早发快用,全年争取新增专项债券201.1亿元,建设重点项目133个;下达直达资金184.7亿元,支持教育、医疗、农业等民生项目300余个,有效发挥了投资拉动作用。五是创新驱动。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灵活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杠杆,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用好农业信贷担保贷款“杠杆”,全年新增农业信贷担保贷款1.1万户、金额65.7亿元,居全省第1位。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杠杆”,扶持创业主体1.3万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亿元,带动就业5.6万人。

上述各项政策协同配合,形成了“集中资源育财源”的合力,有效促进了重点税源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重点税源增势强劲,尤其是“231”产业全面起势、加速膨胀,全年实现共税收82.2亿元,同比增长45.6%,高于全市税收增幅23.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做好“聚财”文章,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坚持既要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又要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实现应收尽收,坚决把发展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

一是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查找短板,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任务。同时,强化收入跟踪调度和分析监测,提高各县区抓收入征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压实财源建设成员单位的协税护税责任,完善部门之间涉税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了税收保障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税收服务机制。落实《会计法》要求,选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在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实现应收尽收,为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打好基础。在全市开展办理不动产权证发放“消费券”活动,对办理一手房产权证的购房户,实行“消费券”激励政策,提高了购房群众的办证积极性。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发放“消费券”7943万元,办理交易数量11.2万笔,实现契税收入8.2亿元。

2022年,全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财源建设,持续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不断增强财政综合实力,确保财政收入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为“突破菏泽、后来居上”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问题三:刚才介绍,我市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9位,能否介绍一下菏泽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情况?

答: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工业强市”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依链谋划,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占居重要位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获评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全市获得相关中央财政资金1030万元;累计培育有效期内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5家、瞪羚企业23家。2020年、2021年我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新增49、64家,连续两年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五名。

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重点产业占比高。近年来我们紧扣我市“231”产业体系,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全市1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装备制造类企业52家,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25家,化工类企业24家,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类企业19家,新材料类企业16家,木材加工类企业8家,软件、检测、测绘、设计服务类企业6家,造纸及纺织类企业5家。从行业分类来看,92%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属于“231”产业体系,培育方向精准、成效明显。

二是自主创新水平提升快。我市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近2年平均研发占比超过6%。1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300余项,近两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5.5%。其中,95家为高新技术企业,25家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5家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82%的企业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势头赋加强劲动力。

三是细分领域有新突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阳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长为细分领域市场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主导产品酪氨酸、酪氨酸衍生物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处于首位,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2.03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山东绅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从小肠粘膜开始生产肝素钠的厂家,通过提升低分子量肝素钠生产工艺和标准,达到与原研达肝素钠一致的质量水平,为打破该领域国外产品垄断局面做出贡献;公司成功开发的荧光素钠滴眼液、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与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均为国内首仿产品,再次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山东菏泽华星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喷油器总成满足第二阶段排放的船舶电控喷油器填补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四是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迈上新台阶。充分用好“山东技改在线”“技改视频库”等平台,逐县举办智能化改造供需对接专场,开展“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活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目前,30%左右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牵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使用了数字化管理系统,3家企业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认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更加全面深入的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第一动力、梯度纵深培育、突出产业特色、深化创新驱动、双管齐下发力六个原则,深入推进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资本赋能、双循环融入等工程,力争到2025年,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家左右,为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工业强市”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四:2021年,“交通”是菏泽的热门词汇,人民群众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21年我市交通建设方面的情况?

答: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菏泽交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0亿元,超额完成了投资计划,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21年,我市实现了交通事业发展的“四个第一”:

第一座民用机场——牡丹机场实现通航,截至目前已开通10条航线,通达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国内主要城市,完成4000余个起降架次,完成旅客运输40万余人次。牡丹机场在“十三五”当期就完成了立项、建设、校飞、竣工验收等各项工作,短期内完成了行业验收和许可审查,这在全国民用机场建设中是不多见的。

第一条高铁——鲁南高铁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不通高铁的历史。鲁南高铁菏泽段3年时间就建成通车,特别是菏泽至庄寨段3年半工期1年零8个月就建成,为全段顺利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菏泽东站日开行列车23对,其中菏泽东至北京2对,最快运行时间2小时59分;至济南15对,最快运行时间1小时23分;至青岛9对,最快运行时间2小时58分;至齐齐哈尔1对,运行时间12小时53分。通过鲁南高铁,我市与省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加速,增添了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日兰高速巨菏段建成通车,我市拥有了首条高标准高速公路。该段是日兰高速、济广高速、德上高速3条高速公路共线路段,更是横贯菏泽腹地的交通大动脉,交通繁忙,拥堵时有发生。该项目原计划2021年底竣工,经过参建单位和沿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提前4个月建成通车,大幅提升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条标准三级航道——新万福河航道实现通航,万丰港投入运营,目前日吞吐量超过8000吨,我市继洙水河航道之后,又拥有了一条黄金水道。

另外,雄商高铁与鲁南高铁并行段18.4公里正在建设,全段今年全面开工;郓城至巨野铁路下穿鲁南高铁、日兰高速工程完工,菏泽广源陆港铁路专用线、华汪热电铁路专用线、漓江路下穿京九铁路工程正在建设;阳新高速菏泽段进展顺利,今年底建成通车;国省道完成投资26亿元,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农村公路完成1803公里,完工窄危桥90座;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市建制村通公交率达到92.52%。

今年是我市交通建设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一年。列入市政府调度的交通重点项目共计19个,总投资872.36亿元,2022年投资203.07亿元。

其中:新建工程11项,总投资712.23亿元,2022年投资143亿元,项目包括雄商高铁菏泽段、济广高速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郓鄄高速公路、徐民高速单曹段、济商高速公路菏泽段、德单高速公路梁山至郓城段、郓城新河航道、新万福河二期侯楼至关桥段、农村公路、场站、S329青庄线曹县青堌集至桃源集段改建工程等;续建工程8项,总投资160.13亿元,2022年投资60.07亿元,项目包括濮阳至阳新高速、华汪铁路专用线、成武港安济河作业区、句阳路北延工程、菏泽高铁站东西广场一期、G518日定线鲁苏界至单县段改建工程、S328丰长线牡丹区东明界至东明刘楼段改建工程、G106京广线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改扩建工程等。

以上这19个项目涉及1条高铁、6条高速、2条航道、4条普通国省道、1条铁路专用线、1个港口、1个高铁站广场、1条县道,另外还有农村公路和场站项目,对于加快完善菏泽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全国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实现我市“突破发展、后来居上”目标,意义重大。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基本确立,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将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问题五:从刚才发布的数据来看,菏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请问如何看待2021年菏泽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2021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千亿元,达到3977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比2016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80亿元,达到28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900亿元,达到1916.4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元,达到568.2亿元。

二是经济发展速度优势进一步彰显。2021年,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多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或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9.3%,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8%,高于全省9.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0%,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1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7%,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第二,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31.4%,高于全省1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5%,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第三,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72元和16872元,分别增长8.5%和11.7%,分别高于全省0.9和0.8个百分点。

可以说,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回答完毕。

上一篇:拟扩大城区“三小车辆”禁行范围!菏泽一县发布公告,公开征求意见!

下一篇:菏泽牡丹区发布公租房申请通告!附房源地址、套数、申请条件、提交材料...